2016年,攝像頭模組行業波瀾不驚,唯一一個可以稱得上熱門話題的,那就是智能手機的雙攝像頭應用突起。先是360宣布采用雙攝像頭,而后華為P9更是將雙攝像頭推到高潮,更撲朔迷離的就是關于下一代的蘋果是否采用雙攝像頭的話題。
最近一份凱基的報告顯示:全球智能手機從2016年開始采用雙攝像頭,目前總體采用率為5-6%,并且認為Apple大屏幕iPhone手機也將采用雙攝像頭。目前中國品牌采用雙攝像頭的比率比較高,為7-10%;其中華為、360已經推出雙攝像頭手機,而小米、TCL、酷派、樂視、中興、聯想等紛紛跟進,將有項目采用雙攝像頭手機。預計到2017年,智能手機雙攝像頭采用率 Apple會達 50%(IPHONE 7S),中國品牌手機會達到30%。
《慧眼網》從行業了解到,到2016年中,已有多家公司有雙攝像頭項目規劃或投產,可以說雙攝像頭在智能手機中已如雨后春筍,有成林之勢。
雙攝像頭不僅僅是給智能手機提供了新的差異化的亮點和賣點,也將整個的物料需求提升了一倍,這似乎給整個模組行業打了一針利好的強心針。而雙攝像頭的軟件開發、應用開發難度很大,生產要求又很高。這一產業的發展過程中,誰將會成為真正的贏家呢?讓《慧眼網》為你一一分析。
手機公司誰將是最大的贏家
從全球的手機公司的格局來看,在雙攝像頭這一局,國際大廠,只有LG已有推出一款雙攝像頭手機。這款LG G5雖然號稱雙攝像頭的手機,但其應用還相當有限。其亮點僅限于配備了一顆800萬像素的138度和一顆1600萬像素的78度的攝像頭,拍攝時兩者能夠進行切換,其中那顆135度廣角攝像頭能夠拍出 135度的超廣角照片。HTC有推出一款雙攝像頭手機(HTC M8),但其影響也有限。而蘋果、三星、摩托等國際巨頭在雙攝像手機的推出上則相對保守,至今沒有雙攝像頭手機推出。連一向以技術領先為產品賣點的蘋果,雖然有收購以色列的算法公司,但其對于雙攝像頭的完美追求顯然大大拖了其后腿。在雙攝像頭這一局上,國際品牌產商已經落后于國廠。
國內的手機品牌公司,已經形成公認的“華米、VO”的市場第一陣營的市場格局,隨后的是第二陣營是“TCL、金立、聯想、宇龍、中興、魅族、360、樂視、努比亞”等品牌。我們看到,這當中,華為對于雙攝像頭的投入最大,也最先推出雙攝像頭,從14年底華為榮耀6PLUS的雙攝推出后,華為P9更是將雙攝作為其產品的主要賣點和差異化競爭的重點。與同一時期推出雙攝的360相比,華為似乎在產業鏈的準備更為充分:他們不僅僅自主開發算法,使用自主獨立的ISP。同時,華為在雙攝上與供應商的模組廠商簽訂了優先供應的時效性合同條款,也就是在供應上保證華為的領先。且據聞華為有向其更高端系列產品引進雙攝的設想,可見,在雙攝的競爭格局中,華為已經先勝一籌。
在華為P9上市成功影響下,小米、TCL、酷派、樂視、中興、聯想等紛紛有跟進,但與先期推出雙攝的宇龍鉑頓和奇酷360等手機一樣,這些手機廠商需要做更多的功課,來解決雙攝像頭所帶給手機的更加精彩的應用。但是無論怎樣,來了都不管晚,至少不會被對手丟下幾條街。
令業界奇怪的是,vivo和oppo兩個廠商,在此輪雙攝像頭的競爭中,似乎一直保持謹慎的觀望態度。至于何時才能在這一應用上追上對手,對于手機是否上雙攝像頭,他們好像更有成熟的想法。
模組廠誰將是最大的贏家
雙攝像頭對于生產制程的要求更高,這給攝像頭模組廠的生產制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國際上,業界有傳聞:野村證券分析師認為,在即將推出的iPhone 7上,索尼無法按期向蘋果提供雙攝像頭系統,導致蘋果向LG采購部分組件;所以LGIT可能會成為雙攝像頭受益較大的模組廠。
在國內,舜宇、光寶、致伸的雙攝像頭量產跑在前面,而歐菲光、丘鈦微、信利、四季春、大凌等模組廠也緊跟其后,宣布可以量產雙攝像頭。受益于華為帶來的訂單,及自主開發有自己知識產權的AA機臺設備,舜宇光電從2011年開始就在雙攝這塊開始投入,可以說在此輪雙攝像頭的競爭開始階段跑在了前面。無論是量產經驗還是規模,都將其他模組廠商拋在了身后。但是,誰才能笑到最后,這就要看各模組廠商所服務的客戶產品的市場接受度及工廠內部制程的穩定、良率管控以及優化管理等能力競爭了?;蛟S來得早不是最好,能做得最大搶得更多市場份額才是好。
產業鏈誰將是最大的贏家
算法公司:
目前全球雙攝像頭應用主流算法公司有:Arcsoft(虹軟)、華晶科技、高通、MTK、CorePhotonics、華為、LinX等。其中LinX(LinXComputational Imaging Ltd,以色列公司)已經被蘋果所收購,或許他們是全球最受益的算法公司之一。而主導算法的另外幾股力量,如芯片公司高通和MTK、華為等或各有自己的算盤和優勢。而華晶、虹軟等也通過與其它公司的合作,得到不少的項目和訂單。國內的一些算法公司目前也在努力開發發展中。
主要供應鏈:
在這輪雙攝像頭的競爭中,笑得最好的應當是感光芯片廠商SONY和鏡頭廠商大立光學?,F有的雙攝方案中,感光芯片主要由SONY提供,而由于鏡頭的一致性、FOV等的要求比較高,大立光在鏡頭這塊也幾乎成為了獨供廠商。而配合的VCM,則主要由TDK和三美兩家公司提供。
設備廠商:
攝像頭對兩個攝像頭的同軸度的要求是非常高的,為了達到此要求,需要對一些部品和制程進行tilt和shift方面的嚴格控制是必須的。從整個工藝流程來看,與tilt相關的因素較多。為此,能提供AA機臺的設備公司也展開了競爭。除了老牌的ASM(香港先進)、Pioneer(日本先鋒)、hyvision(韓國)幾家,其它幾家在業界的影響及市場占有還不大。對于雙攝像結構的共基板還是共基架,對AA制程的要求均有不同。要想上規模的生產,AA機臺的數量或許是一個競爭的重要方面。動輒數十萬的機臺,讓設備廠商們成了最大的贏家之一。但是我們也看到,各模組廠結合自身特點,對設備進行訂制改良,這也是一個重要的方向。
配套供應鏈:
雙攝像頭的一些特殊要求,對于供應鏈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如需要要求平整度更為嚴苛的線路板等。這些都為行業帶來了些新的變化。只有那些適應了雙攝像頭技術要求的供應鏈廠商,才能在這輪雙攝像頭的競爭中成為贏家。(文章轉自慧眼網)